深入了解SQL性能殺手FILTER操作
?????????????????點擊上方“IT那活兒”,關注后了解更多內容,不管IT什么活兒,干就完了!!!
FILTER操作是執行計劃中常見的操作,這種操作有兩種情況:1.1 只有一個子節點,那么就是簡單過濾操作。(不是本文重點)
1.2 有多個子節點,那么就是類似NESTED LOOPS操作,只不過與NESTED LOOPS差別在于,FILTER內部會構建HASH表(有緩存提高效率,緩存的bucket數目是1024個),對于重復匹配的,不會再次進行循環查找,而是利用已有結果,提高效率。但是一旦重復匹配的較少,循環次數多,也就是類似NESTED LOOPS,那么這種FILTER操作將是嚴重影響性能的操作,可能你的SQL幾天都執行不完了。(本文討論重點)
很顯然ID=1的FILTER操作只有一個子節點ID=2,這種情況下的FILTER操作也就是單純的過濾操作。
FILTER多子節點往往就是性能殺手,主要出現在子查詢無法UNNEST查詢轉換,經常遇到的情況就是NOT IN子查詢、子查詢和OR連用、復雜子查詢、CBO未做子查詢UNNEST等情況。
3.1 NOT IN子查詢中的FILTER
針對上面的NOT IN子查詢,如果子查詢object_id有NULL存在,則整個查詢都不會有結果,在11g之前,如果主表和子表的object_id未同時有NOT NULL約束,或都未加IS NOT NULL限制,則ORACLE會走FILTER。11g有新的ANTI NA(NULL AWARE)優化,可以對子查詢進行UNNEST,從而提高效率。對于未UNNEST的子查詢,走了FILTER,有至少2個子節點,執行計劃還有個特點就是Predicate謂詞部分有:B1這種類似綁定變量的東西,內部操作走類似NESTED LOOPS操作。11g有NULL AWARE專門針對NOT IN問題進行優化,如下所示:通過NULL AWARE操作,對無法UNNEST的NOT IN子查詢可以轉換成JOIN形式,這樣效率就大幅度提升了。如果在11g之前,遇到NOT IN無法UNNEST,那該怎么做呢?以上四種方式,大部分情況下均能達到讓優化器走JOIN的目的,如下所示:說白了,unnest subquery就是轉換成JOIN形式,如果能轉換成JOIN就可以利用高效JOIN特性來提高操作效率,不能轉換就走FILTER,可能影響效率,11g的NULL AWARE從執行計劃里可以看出,還是有點區別,沒有走INDEX FULL SCAN掃描,因為沒有條件讓ORACLE知道object_id可能存在NULL,所以也就走不了索引了。OK,現在來說一個數據庫升級過程中碰到的案例,背景是11.2.0.2升級到11.2.0.4后下面SQL出現性能問題: 這里的ID=4和ID=8兩個FILTER均有2個子節點,很顯然是NOT IN子查詢無法UNNEST導致的。上面說了在11g ORACLE CBO可以將NOT IN轉換成NULL AWARE ANTI JOIN,并且在11.2.0.2上是可以轉換的,到11.2.0.4上就不行了。兩個FILTER操作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可以通過查詢實際執行計劃來看: 使用ALTER SESSION SET STATISTICS_LEVEL=ALL;截取2分25s的記錄查看實際情況,ID=10步驟的CARD=141行就需要2分25s,主要是ID=11的索引較差,ID=11回表需要過濾大量數據。也就是這條SQL要運行10天以上了,簡直太恐怖了。那么此時,只能寄希望于第三種情況(分析3):可能是BUG或者升級過程中修改了其它參數影響了無法走NULL AWARE ANTI JOIN。ORACLE BUG和參數那么多,那么我們怎么快速找到問題根源導致是哪個BUG或者參數導致的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神器SQLT,全稱(SQLTXPLAIN),這是ORACLE內部性能部門開發的工具,可以在MOS上下載,功能非常強勁。此工具詳細用法不做贅述,針對此工具,Apress也出了一本書籍,感興趣的可以學習一下:回歸正題,現在要找出是不是新版本BUG或者修改了某個參數導致問題產生,那么就要用到SQLT的高級方法:XPLORE。XPLORE會針對ORACLE中的各種參數不停打開、關閉,來輸出執行計劃,最終我們可以通過生成的報告,找到匹配的執行計劃來判斷是BUG問題還是參數設置問題。使用很簡單,參考readme.txt將需要測試的SQL多帶帶編輯一個文件,一般,我們測試都使用XPLAIN方法,調用EXPLAIN PLAN FOR進行測試,這樣保證測試效率。最終通過SQLT XPLORE找出問題根源在于新版本關閉了_optimier_squ_bottomup參數(和子查詢相關)。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來,很多查詢轉換能夠成功,不光是一個參數起作用,可能多個參數共同作用。因此,關閉默認參數,除非有強大的理由,否則,不可輕易修改其默認值。至此,此問題在SQLT的幫助下,快速得以解決,如果不使用SQLT,那么解決問題的過程顯然更為曲折,一般情況下,估計是讓開發先修改SQL了。 很顯然,如果要進一步優化,要徹底對SQL進行重寫。通過觀察,2個子查詢部分有相同點,經過分析語義:查找表DT_MBY_TEST_LOG在指定INSERT_TIME范圍內的,按照每個TBILL_ID取最小的INSERT_TIME,并且ID不在子查詢中,然后結果按照INSERT_TIME排序,最后取TOP 199。原SQL使用自連接、兩個子查詢,冗余繁雜。自然想到用分析函數進行改寫,避免自連接,從而提高效率。至此,這條SQL從原來的走FILTER需要耗時10天,到找出問題根源可以走NULL AWARE ANTI JOIN需要耗時7秒多,最后通過徹底改寫耗時3.8s。3.2 OR子查詢中的FILTER
再來看下常見的OR與子查詢連用情況,在實際優化過程中,遇到OR與子查詢連用,一般都不能unnest subquery了,可能會導致嚴重性能問題,OR與子查詢連用有兩種可能:通過一個具體案例,分享下對于OR子查詢優化的處理方式,在某庫11g R2中碰到如下SQL,幾個小時都沒有執行完:
2)怎么通過看到這個執行計劃,一眼定位性能慢的原因呢?主要通過下列幾點來分析定位:- 執行計劃中的Rows,也就是每個步驟返回的cardinality很少,都是幾行,在分析表也不是太大,那么怎么可能導致運行幾個小時都執行不完呢?執行時間與執行計劃關鍵指標不匹配。很大原因可能就在于統計信息不準,導致CBO優化器估算錯誤,錯誤的統計信息導致錯誤的執行計劃,這是第一點。
- 看ID=15到18部分,它們是ID=1 FILTER操作的第二子節點,第一子節點是ID=2部分,很顯然,如果ID=2部分估算的cardinality錯誤,實際情況很大的話,那么對ID=15到18部分四個表全掃描次數將會巨大,那么也就導致災難產生。
- 很顯然,ID=2部分的一堆NESTED LOOPS也是很可疑的,找到ID=2操作的入口在ID=6部分,全表掃描DEALREC_ERR_201608,估算返回1行,很顯然,這是導致NESTED LOOPS操作的根源,因此,需要檢驗其準確性。
主表DEALREC_ERR_201608在ID=6查詢條件中經查要返回2000w行,計劃中估算只有1行,因此,會導致NESTED LOOPS次數實際執行千萬次,導致效率低下,應該走HASH JOIN,需要更新統計信息。另外ID=1是FILTER,它的子節點是ID=2和ID=15、16、17、18,同樣的ID 15-18也被驅動千萬次。找出問題根源后,逐步解決。首先要解決ID=6部分針對DEALREC_ERR_201608表按照查詢條件substr(other_class, 1, 3) NOT IN (‘147’,‘151’, …)獲得的cardinality的準確性,也就是要收集統計信息。 然而發現使用size auto,size repeat,對other_class收集直方圖均無效果,執行計劃中對other_class的查詢條件返回行估算還是1(實際2000w行)。DEALREC_ERR_201608與B_DEALING_DONE_TYPE原來走NL的現在正確走HASH JOIN。Build table是小結果集,probe table是ERR表大結果集,正確。
但是ID=2與ID=11到14,也就是與TMI_NO_INFOS的OR子查詢,還是FILTER,驅動數千萬次子節點查詢,下一步優化要解決的問題。
性能從12小時到2小時。
現在要解決的就是FILTER問題,對子查詢有OR條件的,簡單條件如果能夠查詢轉換,一般會轉為一個union all view后再進行semi join、anti join(轉換成union all view,如果謂詞類型不同,則SQL可能會報錯)。對于這種復雜的,優化器就無法查詢轉換了,因此,改寫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分析SQL,原來查詢的是同一張表,而且條件類似,只是取的長度不同,那么就好辦了!4)如何讓帶OR的子查詢執行計劃從FILTER變成JOIN。兩種方法:上面含義是ERR表的TMISID截取前8,9,10,11位與TMI_NO_INFOS.BILLID_HEAD匹配,對應匹配BILLID_HEAD長度正好為8,9,10,11。ERR表與TMI_NO_INFOS表關聯,ERR.TMISID前8位與ITMI_NO_INFOS.BILLID_HEAD長度在8-11之間的前8位完全匹配,在此前提下,TMISID like BILLID_HEAD ||’%’。6)現在就動手徹底改變多個OR子查詢,讓SQL更加精簡,效率更高。改寫如下:現在的執行計劃終于變的更短,更易讀,通過邏輯改寫走了HASH JOIN,最終一條返回300多萬行數據的SQL原先需要12小時運行的SQL,現在3分鐘就執行完了。思考:結構良好,語義清晰的SQL編寫,有助于優化器選擇更合理的執行計劃,所以說,寫好SQL也是門技術活。 通過上述這個案例,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寫SQL如何能夠自己充當查詢轉換器,編寫的SQL能夠減少表、索引、分區等的訪問,能夠讓ORACLE更易使用一些高效算法進行運算,從而提高SQL執行效率。 其實,OR子查詢也不一定就完全不能unnest,只是絕大多數情況下無法unnest而已,請看下例:這2條SQL的差別也就是將條件or id3=id2+1000轉換成or id3-1000=id2,前者不可以unnest,后者可以unnest,通過分析10053可以得知:SU: Unnesting query blocks in query block SEL$1 (#1) that are valid to unnest;
Subquery Unnesting on query block SEL$1 (#1)SU: Performing unnesting that does not require costing;
SU: Considering subquery unnest on query block SEL$1 (#1);
SU: Checking validity of unnesting subquery SEL$2 (#2);
SU: SU bypassed: Invalid correlated predicates;
SU: Validity checks failed。
最終CBO先查詢T3條件,做個UNION ALL視圖,之后與T2關聯。從這里來看,對于OR子查詢的unnest要求比較嚴格,從這條語句分析,ORACLE可進行unnest必須要求對主表列不要進行運算操作,優化器自身并未將+1000條件左移,正因為嚴格,所以大部分情況下,OR子查詢也就無法進行unnest了,從而導致各種性能問題。主要體現在UPDATE關聯更新和標量子查詢中,雖然此類SQL語句中并未顯式出現FILTER關鍵字,但是內部操作和FILTER操作如出一轍。ID=2部分是where exists選擇部分,先把需要更新的條件查詢出來,之后執行UPDATE關聯子查詢更新,可以看到ID=5部分出現綁定變量:B1,顯然UPDATE操作就類似于原來的FILTER,對于選出的每行與子查詢表NEW_TAB關聯查詢,如果ID列重復值較少,那么子查詢執行的次數就會很多,從而影響效率,也就是ID=5的操作要執行很多次。當然,這里字段ID唯一性很強,可以建立UNIQUE INDEX,普通INDEX燈,這樣第5步就可以走索引了。這里為了舉例這種UPDATE的優化方式,不建索引,也可以搞定這樣的UPDATE:MERGR和UPDATE INLINE VIEW方式。MERGE中直接利用HASH JOIN,避免多次訪問操作,從而效率大增,再來看看UPDATE LINE VIEW寫法:UPDATE
(SELECT a.status astatus,
b.status bstatus
FROM old_tab a,
new_tab b
WHERE a.id=b.id
AND a.id >9000000
)
SET astatus=bstatus;
要求b.id是preserved key (唯一索引、唯一約束、主鍵),11g bypass_ujvc會報錯,類似MERGE操作。2)再來看看標量子查詢,標量子查詢往往也是引發嚴重性能問題的殺手。標量子查詢的計劃和普通計劃的執行順序不同,標量子查詢雖然在上面,但是它由下面的CUSTOMERS表結果驅動(上面的在后面執行,這個與普通執行計劃順序不同),每行驅動查詢一次標量子查詢(有CACHE例外),同樣類似FILTER操作。如果對標量子查詢進行優化,一般就是改寫SQL,將標量子查詢改為外連接形式(在約束和業務滿足的情況下也可改寫為普通JOIN):通過改寫之后效率大增,并且使用HASH JOIN算法。3)下面看一下標量子查詢中的CACHE(FILTER和UPDATE關聯更新類似),如果關聯的列重復值特別多,那么子查詢執行次數就會很少,這時候效率會比較好。標量子查詢和FILTER一樣,有CACHE,如上面的emp_a有108K的行,但是重復的department_id只有11,這樣只查詢只掃描11次,掃描子查詢表的次數少了,效率會提升。針對FILTER性能殺手問題,主要分享這3點(3.1,3.2,3.3),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這需要我們日常多留心和積累,從而熟悉優化器一些問題的處理方法。
數據物理分布對FILTER節點執行次數的影響。
DROP TABLE t2;
CREATE TABLE t2 AS SELECT LEVEL ID FROM dual CONNECT BY LEVEL<=1024;
INSERT INTO t2 SELECT*FROM t2;
COMMIT;
對應的SQL如下:
SELECT COUNT(*)
FROM t2
WHERE ID NOT IN
(SELECT ID
FROM(SELECT ID
FROM t2
ORDER BY ID DESC)
WHERE ROWNUM<=100);
以上SQL的含義很簡單,也就是對T2表中的ID降序排列,查詢不在前100的數據量,然而執行卻比正常的慢很多(這里作為演示,只是構造少量數據,實際數據量很多,SQL執行非常慢)。 通過前面有關FILTER內容可以知道,表T2的ID只有1024個不同值,由于FILTER有緩存,那么這個子節點正常的執行次數應該是1024次,但是上述執行計劃的執行次數卻是12432次,子節點的執行次數增加N倍是導致SQL變慢的主要原因。 解決這個問題,主要要搞清楚為什么執行次數不是1024次,在實際的應用中,表是按天分表的,每天的數據累計到前一天,執行計劃未變,但是突然某一天變慢,通過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大概率是數據的分布不同。由于這里是按照ID構造HASH表,可以測試下按照ID順序重新組織是什么情況。DROP TABLE t3;
CREATE TABLE t3 AS SELECT*FROM t2 ORDER BY ID;--按照關聯列ID重新組織順序
SELECT COUNT(*)
FROM t3
WHERE ID NOT IN
(SELECT ID
FROM(SELECT ID
FROM t3
ORDER BY ID DESC)WHERE ROWNUM<=100);
現在執行計劃中子節點執行次數是1024次了,的確是數據的物理分布原因,看來FITER算法還不夠完善,這點值得注意。 如果要進一步優化上述語句,可以通過改寫成NOT EXISTS避免FILTER來提高效率,改寫如下:SELECT COUNT(*)
FROM t3 a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1 from
(SELECT ID
FROM(SELECT ID
FROM t3
ORDER BY ID DESC)WHERE ROWNUM<=100) b
where a.ID = b.ID
);
通過執行計劃可以看出,改寫為NOT EXISTS后走HASH JOIN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通過本文可以了解到,FILTER往往是導致SQL執行性能緩慢的元兇,主要是由于子查詢未做UNNEST SUBQUERY查詢轉換,未UNNEST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統計信息不準,如果發現統計信息準確了還是無法UNNEST,那么要考慮SQL寫法是否遇到優化器的限制或BUG,比如OR子查詢。當然,FILTER由于內部構建HASH表,有緩存和HASH算法,對特定的查詢效率可能不錯,很顯然是要求關聯條件的重復值較少,這樣子節點執行次數少,從而提高效率,所以在實際應用和優化中,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m.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12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