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一將用于代理與面向公開的服務之間的通信。數據庫上線并開始運行后,我們接下來部署后端。現在,會幫助我們完成全部負載均衡工作。這樣所有來自代理的請求都將指向網絡,并由后者跨越全部實例執行負載均衡。
七夕大家過得怎么樣?今天數人云帶大家回歸技術和干貨。雖然我們能夠在Swarm集群當中部署任意數量的服務,但這并不代表各項服務全部可為用戶所訪問。而新的Swarm網絡使得各項服務之間能夠更為輕松地實現彼此通信。
下面我們將共同探討如何利用其對各服務進行公開。我們還將嘗試將一套代理機制整合至Swarm網絡當中,從而更為充分地發揮1.12版本帶來的優勢。
在開始進行之前,我們需要設置一套用于演示的集群。
環境設置要完成本示例,我們假定大家已經擁有一套版本為v0.8或者更高的Docker Machine,其中包含版本為v1.12或者更高的Docker Engine。最便捷的獲取方法就是通過Docker Toolbox下載。
如果您是Windows用戶,請利用Git Bas運行全部示例(通過Docker Toolbox安裝)。
docker-machine create -d virtualbox node-1 docker-machine create -d virtualbox node-2 docker-machine create -d virtualbox node-3 eval $(docker-machine env node-1) docker swarm init --advertise-addr $(docker-machine ip node-1) --listen-addr $(docker-machine ip node-1):2377 TOKEN=$(docker swarm join-token -q worker) eval $(docker-machine env node-2) docker swarm join --token $TOKEN $(docker-machine ip node-1):2377 eval $(docker-machine env node-3) docker swarm join --token $TOKEN $(docker-machine ip node-1):2377`
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套Swarm集群,接下來是部署一項服務。
包含三個節點的Docker Swarm集群
為了檢驗新的Docker Swarm網絡功能,我們首先創建以下兩套網絡。
eval $(docker-machine env node-1) docker network create --driver overlay proxy docker network create --driver overlay go-demo
其一(proxy)將用于代理與面向API公開的服務之間的通信。而其二(go-demo)則面向全部用于構建go-demo服務的容器。該服務包含兩套容器,且利用MongoDB用于存儲數據,而vfarcic/go-demo則作為配備API的后端。
我們將從數據庫起步。由于其不會公共開放,因此不需要將其添加至代理當中。這里,我們直接將其附加至go-demo網絡。
docker service create --name go-demo-db --network go-demo mongo
數據庫上線并開始運行后,我們接下來部署后端。由于我們希望外部用戶能夠使用該API,因此應當將其納入代理。我們將其同時附加至兩套網絡(proxy與go-demo)。
docker service create --name go-demo -e DB=go-demo-db --network go-demo --network proxy vfarcic/go-demo
由三臺節點、兩套網絡與多套容器構成的Docker Swarm集群
現在兩套容器都運行在集群當中,且能夠彼此通過go-demo網絡進行通信。下面將代理引入其中。我們這里使用HAProxy。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并沒有指定端口,這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套容器能夠為go-demo網絡之外的請求所訪問。
設置一項代理服務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建立代理機制。其一利用HAProxy創建一套新鏡像,其中包含各配置文件。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服務數量相對固定的情況。否則,我們應當創建一套每當有新服務(而非新版本發布)出現時即進行新配置的鏡像。
通過第二種方法,其將以分卷形式存在,我們能夠在必要時僅修改配置文件而非整套新鏡像。然而,這種作法也存在弊端。在部署至一套集群時,我們應當盡可能避免使用分卷。接下來大家會看到,代理就是不需要分卷的機制之一。另外,--volume可替換為docker service命令中的—mount參數。
第三種選項是使用專門與Docker Swarm協作的代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使用vfarcic/docker-flow-proxy容器,其由Docker Flow: Proxy項目創建而成。其基于HAProxy且擁有多項其它功能,允許我們通過發送HTTP請求對其進行重新配置。
下面一起來看:
docker service create --name proxy -p 80:80 -p 443:443 -p 8080:8080 --network proxy -e MODE=swarm vfarcic/docker-flow-proxy`
我們開啟的端口80與443將負責處理互聯網流量(HTTP與HTTPS)。第三個端口則為8080,我們將利用它向代理發送配置請求。另外,我們強調其應當歸屬于proxy網絡。如此一來,由于go-demo也被附加至同一套網絡,意味著代理能夠通過SDN對其進行訪問。
在這套代理的幫助下,我們實現了最實用的網絡路由功能之一。無論大家在哪臺服務器上運行該代理,我們都能夠向任意節點發送請求,而Docker網絡會確保其被重新定向至代理之一。
最后一項參數為環境變量MODE,其負責告知該代理,各容器將被部署至Swarm集群當中。請參閱項目的README文件以了解更多細節信息。
配合代理服務的Docker Swarm集群
需要注意的是,該代理即使已經運行在某一節點當中,仍會被放置于其外以表達其在邏輯上的分離特性。
在開始之前,首先確認代理正在運行。
docker service ps proxy
如果其“最新狀態(Last state)”為“運行(Running)”,則可繼續。如果不然,請等待直到該服務上線并開始運行。
現在代理已經部署完成,我們應當確保其知曉go-demo服務的存在。
curl "$(docker-machine ip node-1):8080/v1/docker-flow-proxy/reconfigure?serviceName=go-demo&servicePath=/demo&port=8080"
這條請求的作用是重新配置代理以指定服務名稱(go-demo)、API的URL路徑(/demo)以及該服務的內部端口(8080)。從現在開始,所有指向該代理且使用以/demo開頭路徑的請求都將被重新定向至go-demo服務。
現在我們可以測試代理是否按預期運行——發送一條HTTP請求進行驗證。
curl -i $(docker-machine ip node-1)/demo/hello
該curl命令的輸出結果如下所示。
HTTP/1.1 200 OK Date: Mon, 18 Jul 2016 23:11:31 GMT Content-Length: 14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hello, world!
代理正常起效!它響應了HTTP status 200并向API返回了hello,world!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過程與我們執行操作所在的具體節點無關。由于Docker網絡(路由體系)負責實現負載均衡,因此我們能夠前往任意服務器。作為示例,下面我們發送同樣的請求,但這一次立足于node-3。
curl -i $(docker-machine ip node-3)/demo/hello
結果仍然完全相同。
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由該代理生成的配置。
代理配置如果大家選擇自行構建代理解決方案,那么當然需要了解如何配置代理并利用Docker網絡中的各項新功能。
下面首先檢查Docker Flow: Proxy為我們創建的配置。我們可以進入當前運行的容器并通過/cfg/haproxy.cfg文件查看這部分信息。不過問題是,找到由Docker Swarm運行的一套容器需要配合一點技巧。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利用Docker Compose部署此容器,那么其名稱會存在一定規律,即使用__格式。而docker service命令會利用散列后的名稱運行容器。在我的筆記本上,docker-flow-proxy的創建名稱為proxy.1.e07jvhdb9e6s76mr9ol41u4sn。因此,要進入由Docker Swarm部署并運行的容器,我們需要對鏡像名稱進行過濾。
第一步,我們需要找到代理運行所在的具體節點。
docker service ps proxy
需要注意的是該node列中的值,同時確保在以下命令中使用該正確值。
eval $(docker-machine env node-1) # Change node-1 with the node value previously obtained
此命令將給出以下代理配置輸出結果。
docker exec -it $(docker ps -q --filter "ancestor=vfarcic/docker-flow-proxy") cat /cfg/haproxy.cfg exit
配置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下所示。
frontend services bind *:80 bind *:443 option http-server-close acl url_go-demo path_beg /demo use_backend go-demo-be if url_go-demo backend go-demo-be server go-demo go-demo:8080
對于第一部分(frontend),熟悉HAProxy的朋友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其接收來自端口80(HTTP)以及443(HTTPS)的請求。如果路徑以/demo開頭,其會被重新定向至后端go-demo處。在這里,各請求會被發送至go-demo在端口8080上的地址。此地址同時亦是我們所部署的服務名稱。由于go-demo同proxy存在于同一網絡當中,因此Docker能夠確保該請求被重新定向至目標容器。很簡單,對吧?我們無需再另行指定IP以及外部端口。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實現負載均衡。舉例來說,我們要如何指定該代理跨越全部實例執行循環?
負載均衡在開始進行負載均衡解釋之前,首先創建幾個go-demo服務實例。
eval $(docker-machine env node-1) docker service scale go-demo=5
稍等一會兒,就將有5個go-demo服務實例開始運行。
包含規模化go-demo服務與代理實例的Docker Swarm集群
我們該如何讓代理將請求均衡至全部實例當中?答案是不用——我們并不需要執行特別的操作。
正常來講,如果我們不使用Docker Swarm功能,則可使用以下配置方式:
backend go-demo-be server instance_1: server instance_2 : server instance_3 : server instance_4 : server instance_5 :
然而在新的Docker網絡當中,我們將不再需要進行上述配置。原本的作法只會在新副本添加或者刪除時,給我們的實例監控與代理更新工作造成麻煩。
現在,Docker會幫助我們完成全部負載均衡工作。更準確地講,當該代理將某條請求重新定向至go-demo時,其實際將其發送至Docker網絡并由后者執行跨越全部服務副本(實例)的負載均衡。這套方案的意義在于,代理負責將端口80(或者443)重新定向至網絡中的正確服務處,其它任務則全部由Docker完成。
大家可以隨意向該服務發送更多請求,并檢查其中一套副本的日志記錄。在這里,大家會發現其接收到的請求約為總體請求數量的五分之一——與我們的服務實例數量恰好吻合。
總結Docker網絡與Docker 1.12及更高版本提供的Swarm相結合,無疑開啟了一道通向更多新機遇的大門。不同容器與負載均衡之間的內部通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亦可以更為輕松地配置公開代理。另外,我們需要確保面向API進行公開的全部服務皆以代理形式接入同一網絡。在此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進行配置以將所有請求重新定向至目標服務名稱。這樣所有來自代理的請求都將指向Docker網絡,并由后者跨越全部實例執行負載均衡。
但新的問題在于,這套方案的具體效率是否理想。畢竟我們在體系中引入了新的層。盡管過去我們也會使用代理以及服務,但現在Docker網絡會在二者之間建立負載均衡機制。答案是,由此帶來的運行負擔非常有限。Docker利用Linux IPVS實現負載均衡,其作為Linux內核的組成部分已經擁有超過15年歷史,而且事實證明其是一種極為高效的負載均衡實現方式。事實上,其速度表現遠遠優于nginx或者HAProxy。
下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需要代理機制。是的,當然需要。DOcker所使用的IPVS只負責實現負載均衡。我們還需要一套代理以接收來自端口80與443的請求,并根據其實際路徑將其重新定向至各目標服務。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還可以利用它執行多種任務,包括SSL握手以及驗證等等。
那么這種作法存在哪些缺點?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粘性會話。如果我們希望同一用戶向同一實例發送請求,那么這套方案顯然并不適用。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應當在服務之內實現粘性會話,或者應該將其作為獨立實體。這個問題我們在本文中暫時不作討論,只需要明確這里提到的方案并不適用于粘性會話即可。
那么其具備哪些優勢?首先,整個實現過程非常簡單。我們用不著在部署新副本時對代理進行重新配置。如此一來,整個流程將非常便捷。由于我們不需要包含全部端口IP及端口的列表,因此也就無需使用Registrator以及Consul Template之類的工具。過去,我們需要利用Registrator以監控Docker事件,并將IP及端口保存在鍵值存儲方案(例如Consul)當中。信息存儲完成后,我們會利用Consul Template重新創建代理配置。雖然不少項目都能簡化這一流程,但Docker Swarm與Docker網格的再現從根本上降低了其實施難度。
Docker Flow: Proxy——要還是不要?在本文中,我們講述了如何利用Docker Flow: Proxy項目配置HAProxy。其中包含HAProxy及一系列其它API,允許我們利用簡單的HTTP請求對代理進行重新配置。另外,其還消除了對手動配置或者模板的依賴性。
在另一方面,建立自定義解決方案的流程也變得更為簡單。本文只稍稍列舉幾項重點即解釋了整個構建過程,這在nginx或者HAProxy配置工作中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先嘗試一下Docker Flow: Proxy,而后再做決定。
接下來該做些什么?今天我們已經總結了Docker v1.12帶來的一系列Swarm與網絡新功能,特別是在公開代理方面的改進。
那么我們是不是就能夠成功運行Swarm群集了呢?還差得遠!本文僅僅只是開始,我們還有大量問題有待回答。Docker Compose發生了哪些改變?我們該如何在不造成停機的前提下部署新版本?是否還有其它值得一試的工具?
后續的內容,也敬請大家期待!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m.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26672.html
摘要:利用分布式應用捆綁包簡稱部署服務相較于利用大量參數創建網絡及服務,這里我們選擇使用一個文件。 在Docker 1.12版本中,全新的Swarm捆綁包相較于原有編排及調度機制做出了巨大改進。它不再需要運行一組獨立的Swarm容器,這部分容器已經被直接捆綁在Docker Engine當中,故障轉移策略更為可靠,服務發現機制實現內置,新的網絡功能極為順暢……看起來很棒是不是? 數人云這...
摘要:本文涵蓋了中的六大新特性內置命令服務發現自愈功能安全負載均衡滾動升級,相關的使用文檔和視頻鏈接也都包含在里面。同時,內部負載均衡要求一個可用的容器。現在開箱即用的負載均衡,上公開暴露的端口在所有節點都是可以訪問的。 Docker 1.12版本最近剛剛發布,這篇文章對它的新特性進行了概述和對比描述。本文涵蓋了 Docker 1.12 中的六大新特性:內置 swarm命令、服務發現、自愈功...
摘要:首先啟動該命令。這項機制在實際生產當中無疑非常重要。那么下面我們回顧一下之前了解到的信息我們創建了一款小型動態微服務應用,完全由構成。在多數情況下,這能夠為應用后端服務建立起獨立的代理機制。 這次數人云與大家分享的文章里,主要介紹了Docker Swarm如何憑借革新對整體場景進一步加以簡化。事實上,如今我們已經可以輕松且直觀地構建起一套Docker Swarm集群,快來一起體驗一下吧...
摘要:已然落幕,留下了無數激動人心的聲音。隨著版本的發布,眾多新功能新提升的出現,無疑將對為中心的生態圈產生不小的影響。很明顯,部分變更將幫助更好地完成規模化使命,甚至可以說這一規模化發展思路正是本屆大會的主旨所在。 DockerCon已然落幕,留下了無數激動人心的聲音。隨著Docker1.12版本的發布,眾多新功能新提升的出現,無疑將對Docker為中心的生態圈產生不小的影響。今天小數與大...
摘要:應該如何解決本文將給出若干提示,如何在生產環境中使用。路由匹配服務發現負載均衡跨容器通訊非常可靠。在單個端口上運行一個服務,節點的任意主機都可以訪問,負載均衡完全在后臺實現。 上周數人云給大家分享了——《你可能需要的關于Docker Swarm的經驗分享》今天給大家帶來這位作者大大的后續文章——《Docker Swarm在生產環境中的進階指南》 當在本地開發環境中使用Docker,或者...
閱讀 591·2021-11-22 14:45
閱讀 3083·2021-10-15 09:41
閱讀 1579·2021-10-11 10:58
閱讀 2806·2021-09-04 16:45
閱讀 2617·2021-09-03 10:45
閱讀 3247·2019-08-30 15:53
閱讀 1231·2019-08-29 12:28
閱讀 2143·2019-08-29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