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他開通了賬號,并發表了第一篇文章,透露出要替換的核心部件解析器的想法。這篇文章分析了當前的解析器的諸多缺陷,并介紹了解析器的優點,令人振奮。但問題是,如果你這樣寫語法,解析器不會起作用,將會罷工。
花下貓語: Guido van Rossum 是 Python 的創造者,雖然他現在放棄了“終身仁慈獨裁者”的職位,但卻成為了指導委員會的五位成員之一,其一舉一動依然備受矚目。近日,他開通了 Medium 賬號,并發表了第一篇文章,透露出要替換 Python 的核心部件(解析器)的想法。這篇文章分析了當前的 pgen 解析器的諸多缺陷,并介紹了 PEG 解析器的優點,令人振奮。這項改造工作仍在進行中,Guido 說他還會寫更多相關的文章,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本文原創并首發于公眾號【Python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yq...
原題 | PEG Parsers
作者 | Guido van Rossum(Python之父)
譯者 | 豌豆花下貓(“Python貓”公眾號作者)
原文 | https://medium.com/@gvanrossum_83706/peg-parsers-7ed72462f97c
聲明 | 翻譯是出于交流學習的目的,歡迎轉載,但請保留本文出處,請勿用于商業或非法用途。
幾年前,有人問 Python 是否會轉換用 PEG 解析器(或者是 PEG 語法,我不記得確切內容、誰說的、什么時候說的)。我稍微看過這個主題,但沒有頭緒,就放棄了。
最近,我學了很多關于 PEG(Parsing Expression Grammars)的知識,如今我認為它是個有趣的替代品,正好替換掉我在 30 年前剛開始創造 Python 時自制的(home-grown)語法分析生成器(parser generator)(那個語法分析生成器,被稱為“pgen”,是我為 Python 寫下的第一段代碼)。
我現在感興趣于 PEG,原因是對 pgen 的局限性感到有些惱火了。
它使用了我自己寫的 LL(1) 解析的變種——我不喜歡可以產生空字符串的語法規則,所以我禁用了它,進而稍微地簡化了生成解析表的算法。
同時,我還發明了一套類似 EBNF 的語法符號(譯注:Extended Backus-Naur Form,BNF 的擴展,是一種形式化符號,用于描述給定語言中的語法),至今仍非常喜歡。
以下是 pgen 令我感到煩惱的一些問題。
LL(1) 名字中的 “1” 表明它只使用單一的前向標記符(a single token lookahead),而這限制了我們編寫漂亮的語法規則的能力。例如,一個 Python 語句(statement)既可以是表達式(expression),又可以是賦值(assignment)(或者是其它東西,但那些都以 if 或 def 這類專用的關鍵字開頭)。
我們希望使用 pgen 表示法來編寫如下的語法。(請注意,這個示例描述了一種玩具語言(toy language),它是 Python 的一個微小的子集,就像傳統中的語言設計一樣。)
</>復制代碼
statement: assignment | expr | if_statement
expr: expr "+" term | expr "-" term | term
term: term "*" atom | term "/" atom | atom
atom: NAME | NUMBER | "(" expr ")"
assignment: target "=" expr
target: NAME
if_statement: "if" expr ":" statement
關于這些符號,解釋幾句:NAME 和 NUMBER 是標記符(token),預定義在語法之外。引號中的字符串如 "+" 或 "if" 也是標記符。(我以后會講講標記符。)語法規則以其名稱開頭,跟在后面的是 : 號,再后面則是一個或多個以 | 符號分隔的可選內容(alternatives)。
但問題是,如果你這樣寫語法,解析器不會起作用,pgen 將會罷工。
其中一個原因是某些規則(如 expr 和 term)是左遞歸的,而 pgen 還不足以聰明地解析。這通常需要通過重寫規則來解決,例如(在保持其它規則不變的情況下):
</>復制代碼
expr: term ("+" term | "-" term)*
term: atom ("*" atom | "/" atom)*
這就揭示了 pgen 的一部分 EBNF 能力:你可以在括號內嵌套可選內容,并且可以在括號后放 * 來創建重復,所以這里的 expr 規則就意味著:它是一個術語(term),跟著零個或多個語句塊,語句塊內是加號跟術語,或者是減號跟術語。
這個語法兼容了第一個版本的語言,但它并沒有反映出語言設計者的本意——尤其是它并沒有表明運算符是左綁定的,而這在你嘗試生成代碼時非常重要。
但是在這種玩具語言(以及在 Python)中,還有另一個煩人的問題。
由于前向的單一標記符,解析器無法確定它查看的是一個表達式的開頭,還是一個賦值。在一個語句的開頭,解析器需要根據它看到的第一個標記符,來決定它要查看的 statement 的可選內容。(為什么呢?pgen 的自動解析器就是這樣工作的。)
假設我們的程序是這樣的:
</>復制代碼
answer = 42
這句程序會被解析成三個標記符:NAME (值是 answer),‘=’ 和 NUMBER (值為 42)。在程序開始時,我們擁有的唯一的前向標記符是 NAME 。此時,我們試圖滿足的規則是 statement (這個語法的起始標志)。此規則有三個可選內容:expr 、assignment 以及 if_statement 。我們可以排除if_statement ,因為前向標記符不是 “if”。
但是 expr 與 assignment 都能以 NAME 標記符開頭,因此就會引起歧義(ambiguous),pgen 會拒絕我們的語法。
(這也不完全正確,因為語法在技術上并不會導致歧義;但我們先不管它,因為我想不到更好的詞來表達。那么 pgen 是如何做決定的呢?它會為每條語法規則計算出一個叫做 FIRST 組的東西,如果在給定的點上,FIRST 組出現了重疊選項,它就會抱怨)(譯注:抱怨?應該指的是解析不下去,前文譯作了罷工)。
那么,我們能否為解析器提供一個更大的前向緩沖區,來解決這個煩惱呢?
對于我們的玩具語言,第二個前向標記符就足夠了,因為在這個語法中,assignment 的第二個標記符必須是 “=”。
但是在 Python 這種更現實的語言中,你可能需要一個無限的前向緩沖,因為在 “=” 標記符左側的東西可能極其復雜,例如:
</>復制代碼
table[index + 1].name.first = "Steven"
在 “=” 標記符之前,它已經用了 10 個標記符,如果想挑戰的話,我還可以舉出任意長的例子。為了在 pgen 中解決它,我們的方法是修改語法,并增加一個額外的檢查,令它能接收一些非法的程序,但如果檢查到對左側的賦值是無效的,則會拋出一個 SyntaxError 。
對于我們的玩具語言,這可歸結成如下寫法:
</>復制代碼
statement: assignment_or_expr | if_statement
assignment_or_expr: expr ["=" expr]
(方括號表示了一個可選部分。)然后在隨后的編譯過程中(比如,在生成字節碼時),我們會檢查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我們再檢查左側是否有 target 語法。
在調用函數時,關鍵字參數也有類似的麻煩。我們想要寫成這樣(同樣,這是 Python 的調用語法的簡化版本):
</>復制代碼
call: atom "(" arguments ")"
arguments: arg ("," arg)*
arg: posarg | kwarg
posarg: expr
kwarg: NAME "=" expr
但是前向的單一標記符無法告訴解析器,一個參數的開頭中的 NAME 到底是 posarg 的開頭(因為 expr 可能以 NAME 開頭)還是 kwarg 的開頭。
同樣地,Python 當前的解析器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是通過特別聲明:
</>復制代碼
arg: expr ["=" expr]
然后在后續的編譯過程中再解決問題。(我們甚至出了點小錯,允許了像 foo((a)=1) 這樣的東西,給了它跟 foo(a=1) 相同的含義,直到 Python 3.8 時才修復掉。)
那么,PEG 解析器是如何解決這些煩惱的呢?
通過使用無限的前向緩沖!PEG 解析器的經典實現中使用了一個叫作“packrat parsing”(譯注:PackRat,口袋老鼠)的東西,它不僅會在解析之前將整個程序加載到內存中,而且還能允許解析器任意地回溯。
雖然 PEG 這個術語主要指的是語法符號,但是以 PEG 語法生成的解析器是可以無限回溯的遞歸下降(recursive-descent)解析器,“packrat parsing”通過記憶每個位置所匹配的規則,來使之生效。
這使一切變得簡單,然而當然也有成本:內存。
三十年前,我有充分的理由來使用單一前向標記符的解析技術:內存很昂貴。LL(1) 解析(以及其它技術像 LALR(1),因 YACC 而著名)使用狀態機和堆棧(一種“下推自動機”)來有效地構造解析樹。
幸運的是,運行 CPython 的計算機比 30 年前有了更多的內存,將整個文件存在內存中確實已不再是一個負擔。例如,我能在標準庫中找到的最大的非測試文件是 _pydecimal.py ,它大約有 223 千字節(譯注:kilobytes,即 KB)。在一個 GB 級的世界里,這基本不算什么。
這就是令我再次研究解析技術的原因。
但是,當前 CPython 中的解析器還有另一個 bug 我的東西。
編譯器都是復雜的,CPython 也不例外:雖然 pgen-驅動的解析器輸出的是一個解析樹,但是這個解析樹并不直接用作代碼生成器的輸入:它首先會被轉換成抽象語法樹(AST),然后再被編譯成字節碼。(還有更多細節,但在這我不關注。)
為什么不直接從解析樹編譯呢?這其實正是它最早的工作方式,但是大約在 15 年前,我們發現編譯器因為解析樹的結構而變得復雜了,所以我們引入了一個多帶帶的 AST,還引入了一個將解析樹翻譯成 AST 的環節。隨著 Python 的發展,AST 比解析樹更穩定,這減少了編譯器出錯的可能。
AST 對于那些想要檢查(inspect)Python 代碼的第三方代碼,也更加容易,它還通過被大眾歡迎的 ast 模塊而公開。這個模塊還允許你從頭構建 AST 節點,或是修改現有的 AST 節點,然后你可以將新的節點編譯成字節碼。
后一項能力支撐起了一整個為 Python 語言添加擴展的家庭手工業(譯注:ast 模塊為 Python 的三方擴展提供了便利)。(借助 parser 模塊,解析樹同樣能面向 Python 的用戶開放,但它使用起來太麻煩了,因此相比于 ast 模塊,它就過時了。)
綜上所述,我現在的想法是看看能否為 CPython 創造一個新的解析器,在解析時,使用 PEG 與 packrat parsing 來直接構建 AST,從而跳過中間解析樹結構,并盡可能地節省內存,盡管它會使用無限的前向緩沖。
我還沒進展到這個地步,但已經有了一個原型,可以將一個 Python 的子集編譯成一個 AST,其速度與當前 CPython 的解析器大致相當。只不過,它占用的內存更多,所以我預計在將它擴展到整個語言時,將會降低 PEG 解析器的速度。
但是,我還沒去優化它,所以還是挺有希望的。
轉換成 PEG 的最后一個好處是它為語言的未來演化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過去有人曾說,pgen 的 LL(1) 缺陷幫助了 Python 保持語法的簡單。這很有道理,但我們還有很多適當的流程,可以防止語言不受控制地膨脹(主要是 PEP 流程,在非常嚴格的向后兼容性要求以及新的治理結構的幫助下)。所以我并不擔心。
我還有很多內容要寫,關于 PEG 解析以及我的具體實現,但是要等我整理好代碼后,在后續的文章中再去寫了。
公眾號【Python貓】, 本號連載優質的系列文章,有喵星哲學貓系列、Python進階系列、好書推薦系列、技術寫作、優質英文推薦與翻譯等等,歡迎關注哦。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m.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45260.html
摘要:花下貓語近日,之父在上開通了博客,并發布了一篇關于解析器的文章參見我翻的全文譯文。是的簡稱,用來生成詞法分析器是的簡稱,用來生成語法分析器。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1460000019910963?w=5184&h=3456); 花下貓語: 近日,Python 之父在 Medium 上開通了博客,并發布了一篇關于 PEG...
閱讀 3231·2021-11-08 13:21
閱讀 1209·2021-08-12 13:28
閱讀 1419·2019-08-30 14:23
閱讀 1940·2019-08-30 11:09
閱讀 852·2019-08-29 13:22
閱讀 2699·2019-08-29 13:12
閱讀 2561·2019-08-26 17:04
閱讀 2270·2019-08-26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