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xxxx99真实实拍_久久不雅视频_高清韩国a级特黄毛片_嗯老师别我我受不了了小说

資訊專欄INFORMATION COLUMN

http簡介看這篇就夠了

binaryTree / 3226人閱讀

摘要:分塊傳輸編碼使用字段的前提條件是,服務器發送回應之前,必須知道回應的數據長度。最后是一個大小為的塊,就表示本次回應的數據發送完了。

文章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如果喜歡微信閱讀,你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好好學java,獲取優質學習資源。
什么是協議

協議,網絡協議的簡稱,網絡協議是通信計算機雙方必須共同遵從的一組約定。如怎么樣建立連接、怎么樣互相識別等。只有遵守這個約定,計算機之間才能相互通信交流。它的三要素是:語法、語義、時序

為了使數據在網絡上從源到達目的,網絡通信的參與方必須遵循相同的規則,這套規則稱為協議(protocol),它最終體現為在網絡上傳輸的數據包的格式。

協議往往分成幾個層次進行定義,分層定義是為了使某一層協議的改變不影響其他層次的協議。

http協議

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互聯網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網絡協議。所有的WWW文件都必須遵守這個標準。設計HTTP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發布和接收HTML頁面的方法。1960年美國人Ted Nelson構思了一種通過計算機處理文本信息的方法,并稱之為超文本(hypertext),這成為了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標準架構的發展根基。Ted Nelson組織協調萬維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共同合作研究,最終發布了一系列的RFC,其中著名的RFC 2616定義了HTTP 1.1

1.0 版本

簡介

1996年5月,HTTP/1.0 版本發布,內容大大增加。

首先,任何格式的內容都可以發送。這使得互聯網不僅可以傳輸文字,還能傳輸圖像、視頻、二進制文件。這為互聯網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除了GET命令,還引入了POST命令和HEAD命令,豐富了瀏覽器與服務器的互動手段。

再次,HTTP請求和回應的格式也變了。除了數據部分,每次通信都必須包括頭信息(HTTP header),用來描述一些元數據。

其他的新增功能還包括狀態碼(status code)、多字符集支持、多部分發送(multi-part type)、權限(authorization)、緩存(cache)、內容編碼(content encoding)等。

請求格式

下面是一個1.0版的HTTP請求的例子。

    GET / HTTP/1.0
    User-Agent: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0_5)
    Accept: */*

可以看到,這個格式與0.9版有很大變化。

第一行是請求命令,必須在尾部添加協議版本(HTTP/1.0)。后面就是多行頭信息,描述客戶端的情況。

回應格式

服務器的回應如下。

    HTTP/1.0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Content-Length: 137582
    Expires: Thu, 05 Dec 1997 16:00:00 GMT
    Last-Modified: Wed, 5 August 1996 15:55:28 GMT
    Server: Apache 0.84

回應的格式是"頭信息 + 一個空行(rn) + 數據"。其中,第一行是"協議版本 + 狀態碼(status code) + 狀態描述"。

Content-Type 字段

關于字符的編碼,1.0版規定,頭信息必須是 ASCII 碼,后面的數據可以是任何格式。因此,服務器回應的時候,必須告訴客戶端,數據是什么格式,這就是Content-Type字段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Content-Type字段的值。

        text/plain
        text/html
        text/css
        image/jpeg
        image/png
        image/svg+xml
        audio/mp4
        video/mp4
        application/javascript
        application/pdf
        application/zip
        application/atom+xml

這些數據類型總稱為MIME type,每個值包括一級類型和二級類型,之間用斜杠分隔。

除了預定義的類型,廠商也可以自定義類型。

    application/vnd.debian.binary-package

上面的類型表明,發送的是Debian系統的二進制數據包。

MIME type還可以在尾部使用分號,添加參數。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上面的類型表明,發送的是網頁,而且編碼是UTF-8。

客戶端請求的時候,可以使用Accept字段聲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數據格式。

    Accept: */*

上面代碼中,客戶端聲明自己可以接受任何格式的數據。

MIME type不僅用在HTTP協議,還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比如HTML網頁。

    
    
     

Content-Encoding 字段

由于發送的數據可以是任何格式,因此可以把數據壓縮后再發送。Content-Encoding字段說明數據的壓縮方法。

    Content-Encoding: gzip
    Content-Encoding: compress
    Content-Encoding: deflate

客戶端在請求時,用Accept-Encoding字段說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壓縮方法。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缺點

HTTP/1.0 版的主要缺點是,每個TCP連接只能發送一個請求。發送數據完畢,連接就關閉,如果還要請求其他資源,就必須再新建一個連接。

TCP連接的新建成本很高,因為需要客戶端和服務器三次握手,并且開始時發送速率較慢(slow start)。所以,HTTP 1.0版本的性能比較差。隨著網頁加載的外部資源越來越多,這個問題就愈發突出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瀏覽器在請求時,用了一個非標準的Connection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這個字段要求服務器不要關閉TCP連接,以便其他請求復用。服務器同樣回應這個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一個可以復用的TCP連接就建立了,直到客戶端或服務器主動關閉連接。但是,這不是標準字段,不同實現的行為可能不一致,因此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1.1 版本

1997年1月,HTTP/1.1 版本發布,只比 1.0 版本晚了半年。它進一步完善了 HTTP 協議,一直用到了20年后的今天,直到現在還是最流行的版本。

持久連接

1.1 版的最大變化,就是引入了持久連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即TCP連接默認不關閉,可以被多個請求復用,不用聲明Connection: keep-alive。

客戶端和服務器發現對方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可以主動關閉連接。不過,規范的做法是,客戶端在最后一個請求時,發送Connection: close,明確要求服務器關閉TCP連接。

    Connection: close

目前,對于同一個域名,大多數瀏覽器允許同時建立6個持久連接。

管道機制

1.1 版還引入了管道機制(pipelining),即在同一個TCP連接里面,客戶端可以同時發送多個請求。這樣就進一步改進了HTTP協議的效率。

舉例來說,客戶端需要請求兩個資源。以前的做法是,在同一個TCP連接里面,先發送A請求,然后等待服務器做出回應,收到后再發出B請求。管道機制則是允許瀏覽器同時發出A請求和B請求,但是服務器還是按照順序,先回應A請求,完成后再回應B請求。

Content-Length 字段

一個TCP連接現在可以傳送多個回應,勢必就要有一種機制,區分數據包是屬于哪一個回應的。這就是Content-length字段的作用,聲明本次回應的數據長度。

    Content-Length: 3495

上面代碼告訴瀏覽器,本次回應的長度是3495個字節,后面的字節就屬于下一個回應了。

在1.0版中,Content-Length字段不是必需的,因為瀏覽器發現服務器關閉了TCP連接,就表明收到的數據包已經全了。

分塊傳輸編碼

使用Content-Length字段的前提條件是,服務器發送回應之前,必須知道回應的數據長度。

對于一些很耗時的動態操作來說,這意味著,服務器要等到所有操作完成,才能發送數據,顯然這樣的效率不高。更好的處理方法是,產生一塊數據,就發送一塊,采用"流模式"(stream)取代"緩存模式"(buffer)。

因此,1.1版規定可以不使用Content-Length字段,而使用"分塊傳輸編碼"(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只要請求或回應的頭信息有Transfer-Encoding字段,就表明回應將由數量未定的數據塊組成。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每個非空的數據塊之前,會有一個16進制的數值,表示這個塊的長度。最后是一個大小為0的塊,就表示本次回應的數據發送完了。下面是一個例子。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25
    This is the data in the first chunk

    1C
    and this is the second one

    3
    con

    8
    sequence

    0

其他功能

1.1版還新增了許多動詞方法:PUT、PATCH、HEAD、 OPTIONS、DELETE

另外,客戶端請求的頭信息新增了Host字段,用來指定服務器的域名。

    Host: www.example.com

有了Host字段,就可以將請求發往同一臺服務器上的不同網站,為虛擬主機的興起打下了基礎。

缺點

雖然1.1版允許復用TCP連接,但是同一個TCP連接里面,所有的數據通信是按次序進行的。服務器只有處理完一個回應,才會進行下一個回應。要是前面的回應特別慢,后面就會有許多請求排隊等著。這稱為"隊頭堵塞"(Head-of-line blocking)。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只有兩種方法:一是減少請求數,二是同時多開持久連接。這導致了很多的網頁優化技巧,比如合并腳本和樣式表、將圖片嵌入CSS代碼、域名分片(domain sharding)等等。如果HTTP協議設計得更好一些,這些額外的工作是可以避免的。

Http請求數據解釋

請求的數據里面包含三個部分內容 : 請求行 、 請求頭 、請求體

請求行

POST /examples/servlets/servlet/RequestParamExample HTTP/1.1 //請求路徑

POST :請求方式 ,以post去提交數據

/examples/servlets/servlet/RequestParamExample
請求的地址路徑 , 就是要訪問哪個地方。

HTTP/1.1: 協議版本

請求頭

        Accept: application/x-ms-application, image/jpeg, application/xaml+xml, image/gif, image/pjpeg, application/x-ms-xbap, */*
        Referer: http://localhost:8080/examples/servlets/servlet/RequestParamExample
        Accept-Language: zh-CN
        User-Agent: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8.0; Windows NT 6.1; WOW64; Trident/4.0; SLCC2; .NET CLR 2.0.50727; .NET CLR 3.5.30729; .NET CLR 3.0.30729; Media Center PC 6.0; .NET4.0C; .NET4.0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Host: localhost:8080
        Content-Length: 31
        Connection: Keep-Alive
        Cache-Control: no-cache

Accept: 客戶端向服務器端表示,我能支持什么類型的數據。
Referer : 真正請求的地址路徑,全路徑
Accept-Language: 支持語言格式
User-Agent: 用戶代理 向服務器表明,當前來訪的客戶端信息。
Content-Type: 提交的數據類型。經過urlencoding編碼的form表單的數據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 壓縮算法 。
Host : 主機地址
Content-Length: 數據長度
Connection : Keep-Alive 保持連接
Cache-Control : 對緩存的操作

請求體

瀏覽器真正發送給服務器的數據

發送的數據呈現的是key=value,如果存在多個數據,那么使用 &firstname=zhang&lastname=sansan

Http響應數據解析

請求的數據里面包含三個部分內容 : 響應行 、 響應頭 、響應體

    HTTP/1.1 200 OK
    Server: Apache-Coyote/1.1
    Content-Type: text/html;charset=ISO-8859-1
    Content-Length: 673
    Date: Fri, 17 Feb 2017 02:53:02 GMT

    ...這里還有很多數據...

響應行

        HTTP/1.1 200 OK

HTTP/1.1:協議版本

200:狀態碼

咱們這次交互到底是什么樣結果的一個code.

200 : 成功,正常處理,得到數據。
403 : for bidden 拒絕
404 : Not Found
500 : 服務器異常

OK:對應前面的狀態碼

響應頭

        Server:  服務器是哪一種類型。  Tomcat
    
        Content-Type : 服務器返回給客戶端你的內容類型

        Content-Length : 返回的數據長度

        Date : 通訊的日期,響應的時間    
HTTP之狀態碼

狀態代碼有三位數字組成,第一個數字定義了響應的類別,共分五種類別:

1xx:指示信息--表示請求已接收,繼續處理
2xx:成功--表示請求已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3xx:重定向--要完成請求必須進行更進一步的操作
4xx:客戶端錯誤--請求有語法錯誤或請求無法實現
5xx:服務器端錯誤--服務器未能實現合法的請求

常見狀態碼

200 OK                        //客戶端請求成功
400 Bad Request //客戶端請求有語法錯誤,不能被服務器所理解
401 Unauthorized //請求未經授權,這個狀態代碼必須和WWW-Authenticate報頭域一起使用
403 Forbidden //服務器收到請求,但是拒絕提供服務
404 Not Found //請求資源不存在,eg:輸入了錯誤的URL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服務器發生不可預期的錯誤
503 Server Unavailable //服務器當前不能處理客戶端的請求,一段時間后可能恢復正常

更多狀態碼 http://www.runoob.com/http/ht...

Get 和 Post請求區別

post

數據是以流的方式寫過去,不會在地址欄上面顯示。 現在一般提交數據到服務器使用的都是POST

以流的方式寫數據,所以數據沒有大小限制。

get

會在地址欄后面拼接數據,所以有安全隱患。 一般從服務器獲取數據,并且客戶端也不用提交上面數據的時候,可以使用GET

能夠帶的數據有限, 1kb大小

HTTP工作原理

HTTP協議定義Web客戶端如何從Web服務器請求Web頁面,以及服務器如何把Web頁面傳送給客戶端。HTTP協議采用了請求/響應模型。客戶端向服務器發送一個請求報文,請求報文包含請求的方法、URL、協議版本、請求頭部和請求數據。服務器以一個狀態行作為響應,響應的內容包括協議的版本、成功或者錯誤代碼、服務器信息、響應頭部和響應數據。

以下是 HTTP 請求/響應的步驟

1、客戶端連接到Web服務器

一個HTTP客戶端,通常是瀏覽器,與Web服務器的HTTP端口(默認為80)建立一個TCP套接字連接。

2、發送HTTP請求

通過TCP套接字,客戶端向Web服務器發送一個文本的請求報文,一個請求報文由請求行、請求頭部、空行和請求數據4部分組成。

3、服務器接受請求并返回HTTP響應

Web服務器解析請求,定位請求資源。服務器將資源復本寫到TCP套接字,由客戶端讀取。一個響應由狀態行、響應頭部、空行和響應數據4部分組成。

4、釋放連接TCP連接

若connection 模式為close,則服務器主動關閉TCP連接,客戶端被動關閉連接,釋放TCP連接;若connection 模式為keepalive,則該連接會保持一段時間,在該時間內可以繼續接收請求;

5、客戶端瀏覽器解析HTML內容

客戶端瀏覽器首先解析狀態行,查看表明請求是否成功的狀態代碼。然后解析每一個響應頭,響應頭告知以下為若干字節的HTML文檔和文檔的字符集。客戶端瀏覽器讀取響應數據HTML,根據HTML的語法對其進行格式化,并在瀏覽器窗口中顯示。

例如:在瀏覽器地址欄鍵入URL,按下回車之后會經歷以下流程

1、瀏覽器向 DNS 服務器請求解析該 URL 中的域名所對應的 IP 地址;

2、解析出 IP 地址后,根據該 IP 地址和默認端口 80,和服務器建立TCP連接;

3、瀏覽器發出讀取文件(URL 中域名后面部分對應的文件)的HTTP 請求,該請求報文作為 TCP 三次握手的第三個報文的數據發送給服務器;

4、服務器對瀏覽器請求作出響應,并把對應的 html 文本發送給瀏覽器;

5、釋放 TCP連接;

6、瀏覽器將該 html 文本并顯示內容;

參考資料

http://www.ruanyifeng.com/blo...

https://blog.csdn.net/green70...

https://www.jianshu.com/p/80e...

http://blog.51cto.com/1280510...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m.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76689.html

相關文章

  • Lombok 看這篇就夠了

    摘要:注解在類上為類提供一個全參的構造方法,加了這個注解后,類中不提供默認構造方法了。這個注解用在類上,使用類中所有帶有注解的或者帶有修飾的成員變量生成對應的構造方法。 轉載請注明原創地址:http://www.54tianzhisheng.cn/2018/01/07/lombok/ showImg(http://ohfk1r827.bkt.clouddn.com/blog/180107/7...

    LeanCloud 評論0 收藏0
  • 面試中關于Redis的問題看這篇就夠了

    摘要:所以查閱官方文檔以及他人造好的輪子,總結了一些面試和學習中你必須掌握的問題。在微博應用中,可以將一個用戶所有的關注人存在一個集合中,將其所有粉絲存在一個集合。 昨天寫了一篇自己搭建redis集群并在自己項目中使用的文章,今天早上看別人寫的面經發現redis在面試中還是比較常問的(筆主主Java方向)。所以查閱官方文檔以及他人造好的輪子,總結了一些redis面試和學習中你必須掌握的問題。...

    yanbingyun1990 評論0 收藏0
  • 前端異常監控-看這篇就夠了

    摘要:前端異常監控如果是移除的流程,那么編程就一定是將放進去的流程。過濾掉運行時錯誤上報加載錯誤事件捕獲異常最新的規范中定義了事件用于全局捕獲對象沒有處理器時異常情況。 前端異常監控 如果debug是移除bug的流程,那么編程就一定是將bug放進去的流程。如果沒有用戶反饋問題,那就代表我們的產品棒棒噠,對不對? 主要內容 Web規范中相關前端異常 異常按照捕獲方式分類 異常的捕獲方式 日志...

    Aklman 評論0 收藏0

發表評論

0條評論

binaryTree

|高級講師

TA的文章

閱讀更多
最新活動
閱讀需要支付1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