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xxxx99真实实拍_久久不雅视频_高清韩国a级特黄毛片_嗯老师别我我受不了了小说

資訊專欄INFORMATION COLUMN

技術人攻略訪談四十|劉睿民:數據庫戰國時代,我不跟你們玩政治!

ispring / 507人閱讀

摘要:導語本期訪談對象劉睿民,柏睿數據科技。由于計程車司機接二連三游行抗議,法國政府已頒布法令禁用。技術人攻略為什么會從數據挖掘,轉向數據庫引擎研發后來發現,所謂的數據挖掘在中國,很容易走偏。

文:Gracia (本文為原創內容,部分或全文轉載均需經過作者授權,并保留完整的作者信息和技術人攻略介紹。)

導語:本期訪談對象劉睿民(Dowson Liu),柏睿數據科技CEO。和Dowson的會面約在早上10點,在望京SOHO 塔2,15層走廊的盡頭,我找到掛著柏睿銘牌的白色小門。門上著鎖,沒有朝向走廊的窗戶,看不見內部陳設。為這次早到等候了足足二十分鐘后, Dowson準時出現。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平頭、眼鏡、濃眉,說話略帶東北口音,語速不徐不緩。門后是一間帶落地窗的大辦公室,視野開闊。他解釋說,這間辦公室的主要用途是會客,負責業務的工程師約有20人,駐守在側邊的塔樓。核心研發團隊則分布在海外,或在干燥炎熱的內華達沙漠,或在細雨紛飛的西雅圖,或在沿海季風吹拂下的悉尼。

1995年入行,Dowson正好趕上行業信息化的黃金時期。在美國高度發達、自由競爭的IT市場歷練10年,曾師從圖靈獎獲得者Jim Grey,還在惠普實驗室從事過海量并行內存數據庫開發,根正苗紅,習得一身硬本事;回國后的10年,歷任華勝天成CTO、惠普大中華區數據挖掘總監、SUN/ORACLE大中華區服務總裁,創造過一年翻22倍,近10億人民幣的銷售奇跡,bonus拿到手軟。

這位典型的海歸精英,手下已擁有3家公司,開一輛銀白色的路虎越野車。一切順風順水,卻掩不住那顆愛冒險的心。剛到美國不久,Dowson就和印度人開起了咨詢公司,一年時間,簽下千萬大單,從南到北把業務跑了個遍;iPad上市之前,他自己手畫電路板,投錢做出20塊平板,一年時間燒掉500萬。從上次創業摔的跟頭中,他意識到:憑個人能力可以做出優質產品,卻難以帶動產業上下游的配合與發展,任何產業級的影響力都離不開長期的深厚積累。

在數據庫領域摸爬滾打20年,Dowson深知這一波大數據革命的顛覆性,點滴信息正匯集成財富創造的新系統,大煙囪社會的權力結構,將進一步向超級信息符號組成的社會轉移。站在這場權力爭奪戰的邊緣,Dowson敏銳察覺到,過去鐵板一塊、巨頭扎堆的企業級市場已開始松動。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無力承載海量數據的處理和分析。隨著新一輪窗口期開啟,數據庫領域進入戰國時代,各類列式架構、內存架構、NoSQL、NewSQL等新型數據庫層出不窮、各領風騷,動搖著舊有權利系統的支柱。

2013年9月,Dowson創立柏睿數據,研發基于MPP架構的海量內存數據庫引擎。過往的人脈讓他得以組建陣容豪華、實力強大的海外團隊,并在過去半年里進展神速。他的目標是取代Oracle,做企業級市場數據處理的顛覆者。

在長達5個半小時的采訪過程中,Dowson對國內基礎領域的淪陷痛心不已。從他父輩那代起,國家的產業導向就偏重于對模式的迷戀,而非技術和品質上的精益求精。他母親曾親手拉出中國第一根單模光纖,但“高科技”光纖的質量,最終卻受制于“低科技”的橡膠產業。這樣的荒誕故事仍在不斷上演,投射出當下社會的事態與人心。在公眾知識分子許知遠眼里:整個中國都陷入了一種同質化、低水平的競爭,人們有高度的競爭感,卻缺少真正的創造力。IT、互聯網也概莫能外,在漫天“互聯網思維”的紛擾下,Dowson堅持做著高技術含量的基礎研發,這群理想豐沛,不被骨感現實所惑的人,會是未來中國創新的脊梁。

注:照片拍攝于2003年,科羅拉多海拔5000米的山頂。

技術人攻略:你從什么時候開始觀察到海量數據處理在企業級領域的趨勢?

</>復制代碼

  1. 2012年我離開Sun Microsystem/Oracle時,看到兩個趨勢,當時OpenStack已經誕生,企業級市場的云是必然趨勢。云產生之后,會引發第二個趨勢,企業的業務不斷向定制化APP轉移,大量數據從移動端收集上來,需要進行實時、動態的處理。

  2. 舉個例子,某家生產型企業客戶,擁有超過兩萬個小終端,分別提供給理貨員、快遞員、倉庫管理員和促銷員使用,這些不同角色通過APP掃碼、跟蹤,產生實時銷售數據,快速反饋到下一個環節。和2C的業務環境相比,企業用戶對動態數據實時處理的迫切性更高,倒逼企業信息處理能力往上走。

  3. 傳統零售和物流企業,受電商沖擊最大。淘寶已經能利用數據做好生意了,零售企業要么被逼死,要么去適應這個環境。同樣有危機感的,還有電信行業,電信已成為管道,但所有的數據都要從管道里走,所以他們非常積極,想對自己平臺上產生的數據做分析,以期獲得更廣泛的利用。是否能抓住大數據的機會,對企業生死存亡至關重要。

  4. 硅谷這一波數據革命,對產業已經造成了很大影響。全球各大租車公司,被Uber弄得快要翻船,這可是影響全球幾十萬人的事業。由于計程車司機接二連三游行抗議,法國政府已頒布法令禁用Uber。Uber成功的表象是互聯網的勝利,但真正原因是對數據的控制和優化。這其實是一次權利的重新洗牌,掌握了數據就掌握了這一波產業革命的先機。

  5. 于是我開始做一些嘗試,對全國3萬家超市的零售詳細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客戶主要是P&G、可口可樂、聯合利華這樣的公司。過程中對比后發現,由于淘寶產生的數據量遠大于零售ERP的結構化數據。如果將ERP數據和網絡上的數據做結合,會大大擴展消費數據的外延。除消費習慣以外,用戶的情感分析,時空軌跡分析,都可以算出來。

技術人攻略:為什么會從數據挖掘,轉向數據庫引擎研發?

</>復制代碼

  1. 后來發現,所謂的數據挖掘在中國,很容易走偏。機器剝奪了人的決策功能,這恰恰是許多玩政治的人不愿意看到的。我這人不愿意介入政治,過去管惠普大中華區數據倉庫業務那段時間,公司內部幾個集團,因為純政治原因打架。業務做得再好,都仍被犧牲掉,很不喜歡這種失控的環境。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技術人,在可以憑技術吃飯的情況下,干嘛要去玩政治?

  2. 我真正意識到應該把未來事業方向,放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還緣于曾經摔過的一次大跤。2005年我花了599美金,從美國買了一個Toshiba e740掌上電腦,當時特別喜歡,想著如果能把它做得薄、更大就好了。那會兒蘋果才出到iPhone2,我把它拆解之后,發現電路板并不復雜,部件也都能采購到。于是自己畫了個4層電路板,基于Ubuntu 8.5切割出一個系統。2010年初,花了40萬,去深圳加工出了20臺產品,厚度和后來的iPad差不多。出于成本考慮,產品采用了電阻屏,但我寫了一套算法,做出了和電容屏很接近的觸感。

  3. 當年5月,蘋果iPad上市。我在這個領域玩了一年多,把自己的500萬花光后,發現不能這樣下去。技術我可以做得很好,但我想達到的目標,不是500萬能干完的,可能需要5個億,甚至50個億才能打通。有的事情并不是錢能玩出來的,而是需要產業經驗和人脈的積累,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人和你配合,否則很難把整個事情玩透。

  4. 這塊業務我后來轉讓了中信21CN,他們把這套東西用在了藥店的工業掃碼終端上,現在這塊業務已經到了阿里健康那兒。投進去的500萬就算是交了個學費,很貴,但也重新認識了一次自我。沒有人是萬能的,你只能干自己最擅長的事,我最擅長的事不是做平板,不是做數據挖掘這種應用型的事情,而是做數據庫研發。

技術人攻略:數據庫引擎研發是基礎性技術,你在這一領域有哪些積累?

</>復制代碼

  1. 我在數據庫領域做了差不多20年,從實施,到研發,再到銷售等不同類型的工作都做過。2013年9月起,創辦柏睿數據庫,研發面向企業級IT市場的,海量并行內存處理架構的數據倉庫引擎。之所以能從事基礎研發,和我原來在惠普的工作經歷有密切關系。

  2. 我在惠普是三進三出。大學畢業后,我加入新加坡電信,做BSS/OSS大機開發。1997年底去了美國,做電信系統相關的IT改造。隨后加入Tandem,做Nonstop SQL商業數據庫的開發,認識了我的導師Jim Gray,他憑借在數據庫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獲得過圖靈獎。后來Tandem被康柏收購,康柏又被惠普收購,就這么第一次進了惠普。

  3. 第二次進惠普是在1999年,惠普實驗室接了一個沃爾瑪的項目,節點數高達512個節點。在那里遇到我現在的導師Dave Cracknell,那真是是一個非常好的年代,每天睡到11點去辦公室,中午吃飯的時候,和導師交流遇到的問題,然后一直寫代碼到夜里2、3點。

  4. 惠普這家公司是錢多、任性,因為公司主業是硬件,對數據庫并不是很理解。Tandem的Nonstop SQL,幾乎可以等同于Teradata,但惠普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直到2006年,Mark Hurd(Oracle現任CEO)執掌惠普期間,重新拾起Nonstop SQL,把它變成Neoview這個新產品。導師讓我回去,一起重做這個東西,于是我第三次進了惠普。 回去后我負責HP Neoview數據倉庫在國內的業務拓展,經常硅谷、北京兩邊跑,把國內市場的需求反饋給導師。可惜一年多以后,Mark Hurd離開惠普,這個產品又被砍掉。原來做這件事的小伙伴們,都不想輕易放棄。在柏睿,我能繼續和這群小伙伴一起,把未完成的夢想堅持下去。

  5. 整個研發團隊共有12人,完全用remote的方式協作,分布在美國、澳洲、英國和印度,不少都是我在惠普實驗室的同事。我的導師Dave Cracknell,在硅谷負責整個項目的管理。

  6. 海外12個人的研發團隊投入很大,但效率也很高。2013年初,我們的產品還類似于VoltDB,只能做兩張表的JOIN查詢。半年之內迭代了9個版本,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經能支持至少32張表的復雜JOIN查詢。去年4月,SQL引擎的性能和SAP HANA還差得很遠,現在基本上和HANA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而且從整體的發展路徑上來看,會超越HANA。

技術人攻略:企業級市場對數據處理的需求,和互聯網公司有什么區別?你們的產品解決了大數據處理的哪些問題?

</>復制代碼

  1. 早在80年代,IBM已經在大機上實現了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但需求量并不大。互聯網積累到一定量,非結構數據大量產生,這種情況會帶來新需求。首先是解決海量數據的存儲,接下來是分析這些數據,最后是解決數據分析實時性問題。

  2. Hadoop只解決了數據的存儲,于是出來了MapReduce方法,可對數據做一定程度的分析。從數學上看,MapReduce屬于暴力拆解,用很多PC服務器,不斷循環迭代,非常野蠻。好比用炸藥把山炸掉,產生一堆數據的大碎石頭,最后還得整理這些石頭。這種方式導致MapReduce只能做ETL數據清洗,無法實現交互式的SQL查詢,因為整個處理過程中,數據和邏輯并沒有建立任何關聯。

  3.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關系型數據庫依然是最強大的數據挖掘工具。只有把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先做數據清洗,變成有邏輯含義的結構及非結構化數據,放到數據庫里,才能做出符合數學范式的精確查詢。20148月,Google公開了基于海量并行處理架構架構(MPP),近實時數據挖掘倉庫Mesa的論文,也證明它最終要走回結構化這條路。

  4. 企業級市場對數據處理的需求,和互聯網公司的處理方式并不完全一樣。互聯網提供快速的解決方法,不是成熟的產品。對于企業級用戶來說,沒有哪家能有阿里這樣的實力,雇兩萬programmer寫代碼。別說兩萬,200個人都不可能。

  5. 企業用戶要的并不是阿里所擁有的東西,而是想要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裝上就能解決問題。比如處理4個T的數據,兩分鐘以后見東西。只有一個Admin來管理這一套工具,頂多配10個人,絕對不可能搞一個大型的IT部門。因為企業用戶的主業還是造機器、做紡織、做電器。我們為企業級市場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從文件系統開始,到預處理,再到最終的數據分析,而且可以幫他們快速在云上部署。

  6. 為實現數據處理的實時性,我們分了三步進行。首先是提升Hadoop文件系統的效率,MapReduce為了增加寫的效率,把數據都切碎了,這種邏輯和存儲分開的方式,導致讀的時候不知道數據存在哪兒。電信用戶一天的增量數據是10個T,在沒有索引的情況下,想找到客戶真正要的那片數據,非常難。我們在HDFS上做了大量優化,能把讀取文件的速度,從網絡訪問提升到相當于讀取本地盤的速度。

  7. 接下來做了內存數據網格這個產品,MapReduce太慢,跑下來4、5個小時,不能等那么長時間才做分析,那就必須在內存中重寫。我們的實現方式很像挖煤礦,先做勘察,分辨出哪些是煤,哪些是石頭,每一層用不同的方式挖進去。具體的實現過程,是用HASH把數據分層,在幾秒鐘之內起成千上萬個模板,每個模板對應數據處理的不同粒度,相當于尺寸不同的篩子,對數據做預處理。

  8. 第三步,經過清洗之后,數據變成了結構化和半結構化形式,可以實現精確查詢。例如對100張表做聯合查詢,得出精確的查詢記錄。原來在性能上做不到的,我們采用MPP的海量并行內存處理架構,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實現數據庫節點的橫向擴展。

技術人攻略:海量并行處理架構有哪些優勢?

</>復制代碼

  1. 商用數據庫的主流系統架構有兩個流派,一種是對稱多處理器架構(SMP),另一種是海量并行處理架構(MPP)。SMP架構的特點,在于共享系統的CPU、內存和I/O資源,Oracle數據庫就是這一架構的主要代表。該技術誕生于內存昂貴時期,在數據量小于10T的情況下,可以應對自如。這種架構的局限性在于可擴展性差,多個CPU都通過內存總線訪問同一內存資源,隨著數據量增加,內存訪問沖突將加劇,最終造成CPU性能的浪費。我們做過實驗,Exadata在50個存儲節點時性能還可以,一旦再上一個量級,就會遇到明顯的性能瓶頸。

  2. 海量并行處理架構(MPP)可通過節點協同工作,并且每個節點都擁有獨立的內存,是一種完全無共享的架構方式,因而有很強的擴展能力。MPP的理論基礎在70年代已經成熟,只不過當時普遍不需要那么大數據量,所以僅在小范圍內應用。1999年我參與美國空軍的項目,就部署了1024個節點,雖然并不是基于云,但這條路已經打通了。

  3. 采用MPP架構最大的問題,在于節點之間的數據拷貝,可能會形成網絡風暴。假設對300張表做JOIN聯合查詢,其中有30張表都大于1TB,其中1/10的數據要拷貝,那就是5600個G的數據在網絡上跑。現在不少企業動輒上千個節點,每個節點里有幾十個T的數據,網絡訪問的優化非常關鍵。

  4. 我們采用了InfiniBand這種新型總線結構,以擺脫基于傳統PCI架構的I/O性能瓶頸。這種服務器端的高性能互聯技術,可大幅提升數據的移動速度,降低服務器和存儲系統之間的網絡開銷。InfiniBand有一種遠程直接內存訪問技術(RDMA),允許直接對應用程序內存做讀取和寫入。過去內存里的數據轉換,要經過幾次System Call,在邏輯和電信號之間做多次轉換,才能切換用戶狀態和系統狀態。RDMA則不管數據存在哪一臺服務器,直接都是系統態,只需要把電信號變一下就可以。

  5. 現在的架構可在一分鐘內開數十個節點。用Hadoop作性能測試,在同樣基于磁盤的情況下,運行速度可提升10倍。如果把數據load到內存里重寫的MapReduce,速度能提升100倍。

技術人攻略:作為一家企業級領域的創業公司,如何與巨頭競爭?如何贏得市場?

</>復制代碼

  1. 數據庫領域正在窗口期,不少新機會正在涌現。IBM和HP守著自己的小機不放,但用戶已經不要小機了,而且巨頭們也解決不了大數據的問題。結構化數據原來占了99%,而現在卻只占1%,從趨勢上看,巨頭擅長的地盤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小市場。我們的產品不僅能處理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而且在結構化數據這塊,還能替代巨頭。

  2. 產業發展自有其周期,數據庫領域的老大Oracle已經走到頭了。Oracle的核心技術誕生于30年前,并在90年代成熟。從90年代末到現在,Oracle并沒有修改過核心架構,只做了些外圍修繕,這種單節點共享內存架構,無法支撐大數據時代快速擴展的需求。創始人拉里森本質上是一個商人,把Oracle做成了一家應用型公司,即使業務很賺錢,也沒有設立過Lab,做基礎性的研究。原來的生意一年賺9000億美金,新生意才只有900萬的情況下,要干掉老生意新起一攤,而且把基因也改過來,難度非常大。雖然Exadata里添加了全內存選項,但只是增大了共享內存的容量,架構上并沒有做修改。估計5年之內,Oracle的架構也不會改。拉里森已經年過70,再過幾年就更沒有功夫管了。所以現在是替代Oracle的絕好機會節點。

  3. 國內的企業級市場,現在光拼關系也不行了,數據量突然提升了1000倍,過去的IT架構,已無力支撐這種大容量的數據處理,所以技術成了硬門檻。這一波基于云和大數據的革命,會形成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非常開放的生態。原來企業級領域研發出一項技術,必須依靠銷售去推。由于市場過于分散,照IBM這類老牌IT廠商,賣東西給客戶的成本太高。所以只有每個行業里Top3的客戶,最多到Top10,能購買得起昂貴的IT服務。

  4. 云服務普及后,技術可以在云上部署。從市場角度來看,由于長尾效應,原來買不起這些服務的中型客戶,可以按時、按需付費。這些中型企業也希望把原來行業的老大替代掉,所以他們有極大的意愿,去購買互聯網上的服務。

  5. 另一方面,客戶可以自己選擇云上的工具,我們這樣的小型服務提供商,和IBM等大公司能平起平坐。而且我們的東西天生是為云而做的,比他們還要先行一步,想把Oracle部署到云上,還做不到。總的來說,數據庫領域不僅沒有萎縮,而是產生了一個新市場,這個新市場可能比原來舊的市場還大。

技術人攻略:你觀察到我們國家在基礎領域有哪些問題?

</>復制代碼

  1. 我們國家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做應用型產業。大家的手很巧,能把東西修得非常像,但材料卻不過關,所以皮是好的,瓤是碎的。這就是為什么,老外做的航空發動機,能跑3000個小時,而我們的卻只能跑300個小時。

  2. 我母親是從事半導體激光器研發的科技工作者,早在1972年,她親手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單模光纖,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光纖的制作過程,需要在完全密閉的環境下,讓硅片氣象層積,直到慢慢變成硅柱。光纖的質量,取決于這個密閉環境中的灰塵含量,究竟會進多少灰塵,取決于密封圈的質量,密封圈是否牢靠,又取決于橡膠的質量。但做橡膠這種基礎工業的人,不想精益求精,只滿足于做輪胎。到最后誰會想到,高科技光纖的壽命,會受限于橡膠的雜質太多,而達不到應有的質量標準。

  3. 回國之后過了兩、三年,我才深刻認識到這個道理。2006年,我負責惠普大中華區的數據倉庫業務,當時希望把惠普實驗室Database的研發搬到中國,努力了一陣,發現根本是妄想。外企雖然紛紛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但核心技術仍然在國外,只不過利用國內便宜的人力成本,拿些邊邊角角技術活過來,做廠內外包。

  4. 國家產業政策的制定者,天真地以為可以用市場換來技術,到最后才發現,這種交換根本不成立。技術是別人吃飯的東西,為什么會給你?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關系到人家的飯碗。除非你自己造了一個飯碗,否則人家為什么會把飯碗交給你呢?

  5. IT和汽車產業一樣,在過去十幾年遭遇了同樣的淪陷。什么叫自主可控的技術?要自己做的才可控,不是自己做就不可控,就這么簡單,永遠別想拿市場換技術。可仍然有許多人覺得自己是戰略家,從來沒上過一線,說得多、做得少。所以從頂層往下的產業設計,根本是個偽命題,必須從草根往上顛覆。

技術人攻略:國內數據庫研發領域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復制代碼

  1. 國內在數據庫研發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在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上都缺乏積累。人大金倉做了十幾年,都沒有掌握這個產業鏈上最核心的技術。也沒有研究所或機構在這個領域持續追蹤,等大數據真正來了之后,才發現理論上沒有準備好,只能談一些類似Hadoop怎么用,基于實踐和操作層面的東西。

  2. 國外這一行的發展相對成熟,各類的數據庫架構設計,從70年代就已經開始積累。加州理工、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威斯康辛大學等高校,有專門的科系研究數據庫,在知識上有傳承。

  3. 即使有這些積累,全球數據庫領域核心人才,在美國也不超過200人。對核心人才的定義,得是做過SQL解析器、執行器、優化器,以及文件系統這幾塊最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即使在Oracle、SAP、Sybase這樣的公司里,真正接觸到數據庫核心引擎設計的,也最多就是十來個人,更多人是圍繞核心去寫一些周邊的功能。

  4. 國產數據庫很多是把開源扒拉過來,在這基礎上改一改,但并不表示你理解了它的設計思想。歸根結底,數據庫核心人才的培養需要過程。從上層工具開發,慢慢往底層深入,先做解析器,再做執行器,最后做優化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表和表之間的JOIN,應該走什么樣的執行計劃,這中間的解析路徑、優化路徑如何設計,低下文件系統的讀和寫應該怎樣配合,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工程積累。

  5. 缺少了這些積累,也就只能做一些數據處理工作,底層開發根本輪不到你。類似于其它基礎領域,中國在數據庫技術上,仍然是一個使用者的角色。一些企業里的人,甚至連理論都沒搞清楚,就開始忽悠,比如把數據庫和數據處理混淆成同一個東西,整個市場被搞得很亂。

  6. 在這種混亂中,學生沒有可參考的東西,人才培養從根子上就出了問題。我在大學時,學數據庫理論的那本書,到現在仍在作為教材使用。幾周前我掏出來看了一下,寫得真太淺了。大家被忽悠得很想學Hadoop、Spark等應用型的知識,可這些不過是風潮,不是根本,很快就會過去。

技術人攻略:做這件事情對你個人的意義在哪里?

</>復制代碼

  1. 我入行比較早,94年讀大學時,就參與了全國第一張跨通存通兌綠卡的項目。做完以后,就去了新加坡,很遺憾沒碰上電信97田溯寧那波創業潮,也沒碰上第一次互聯網泡沫。不過反倒因為沒有碰那些潮流,我的精力一直集中在數據庫領域,從最早的大機、中型機、小機上的數據庫,做到基于PC,以及云的數據服務。

  2. 之前工作掙的錢,足以讓我安穩退休,過上天天釣魚、曬太陽的生活。之所以做數據庫基礎層面的研發,并不是為了錢。我天性愛玩,一定要有個東西讓我覺得好玩,要能越過障礙,夠到遠方的目標,才會玩得有刺激。

  3. 這一波大數據革命,是從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飛躍,我這輩子或許只能遇見一次。我希望能把以前所學到、所經歷的這些東西,把MPP的架構,用到海量的數據分析里邊去。數據庫的產業鏈很長,有很多事情值得深入地去做,如果我能參與這次變革,順著這次浪潮玩上10年、15年,會非常有趣。

  4. 在行業里待了這么多年,我也看到有的事情不是錢能玩出來,需要經驗上、人脈上各方面的積累,才能把這個東西玩透,否則就變成東打一榔頭,西打一耙子。只有拼性能的地方,摩爾定律才會生效,這是IT行業的實質。不拼性能,就只能拼關系、拼政治,我不想玩那個。這個產業里門檻最高的是數據庫,不是應用,我就想挑戰純粹的基礎技術領域,用性能超過對手,不需要拼政治。

  5. 我想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雖說國內的氛圍還是有點浮躁,但我對新一代程序員還很期待。他們成長的環境衣食無憂,不像我們70后,小時候還得自己拿著瓶子去打醬油。當基本生活富足之后,大家就會有不同的精神取向。總有人想做一些基礎的、技術扎實的產品,你讓他苦哈哈在華為工作,桌子底下放一個帳篷,他不一定愿意干。

技術人攻略:你的興趣愛好是什么?

</>復制代碼

  1. 我天生熱愛冒險,喜歡去別人沒去過的地方,看世界上都在發生些什么事。在美國做技術咨詢那幾年,全國四處奔波,從最南邊的弗羅里達,到冬季氣溫到零下50度的北達科他州,還有路易斯安娜、阿肯色、明尼蘇達、印第安納,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地方,我都去過。

  2. 一直到2001年,我到了科羅拉多州丹佛市旁邊的大學城Boulder。這座城市依山而建,有雪山,也有綠草,非常適合露營。喜歡滑雪的人,可以從頭年9月,一直滑到第二年6月。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環境,就把家安在了Boulder。

  3. 我喜歡穿山越嶺,常常一個人帶著帳篷,去科羅拉多大峽谷里待上個6、7天。在野外,狼、美洲豹時有出沒,什么情況都有可能會碰到,所以得學會如何野外生存。這個過程不僅帶來樂趣,還讓我領悟到很多道理,比如想避開這些猛獸,你首先得學會觀察風向。

  4. 我還特別享受在山路上開車的感覺,峰回路轉,總能看到新的風景。許多人不敢在山里開車,朋友一起去山里玩的時候,都是我開車。我并不害怕懸崖,只要關心前方的路就好了。

  5. 我喜歡閱讀,一直到現在都還訂《讀書》這本雜志。最近經濟類的書看得比較多,尤其是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領域的問題很難預測,因為相關因素太多,但微觀經濟是靠數據說話,所以相對很準確。我喜歡研究計量經濟學里的各種模型,數字和數字之間,我感覺終究是有關聯的。只是因為工具所限,自己數學的基本功積累得不夠,暫時還沒做特別深入的研究。


作者介紹:

技術人攻略訪談是關于技術人生活和成長的系列訪問,由獨立媒體人Gracia創立和維護。報道內容以“人”為核心,通過技術人的故事傳遞技術夢想;同時以小見大,見證技術的發展和行業的變遷。在這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下,我們的眼光將投向有關:創造力、好奇心、冒險精神,這樣一些長期被忽略的美好品質上。相信通過這樣一群心懷夢想,并且正腳踏實地在改變世界的技術人,這些美好的東西將重新獲得珍視。

聯系方式 gracia@devlevelup.com
微博: @技術人攻略
訂閱:微信搜“技術人攻略”或“dev-levelup”

感謝SegmentFault提供博客專欄及推廣支持
感謝迅達云成提供云主機及技術支持
感謝七牛云存儲對“技術人攻略影像拍攝計劃”提供支持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m.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17469.html

相關文章

  • 技術攻略訪談二十三:工具理性主義者黃允松

    摘要:導語本期采訪對象黃允松,青云創始人及。作為一個純粹的工具理性主義者,黃允松致力于打造優良的工具,大幅降低的復雜性,讓一切變得更加平滑和簡單,這是他讓世界變得美好起來的方式。 showImg(http://segmentfault.com/img/bVbYfe);文:Gracia 攝影:周振邦(本文為原創內容,部分或全文轉載均需經過作者授權,并保留完整的作者信息和技術人攻略介紹。) ...

    Andrman 評論0 收藏0
  • 技術攻略訪談三十五|小猴機器:征途路上,星辰大海

    摘要:導語本期訪談對象小猴機器人,清華人工智能專業博士在讀。或許因為成長于廣袤的內蒙,小猴身上帶著大山和草原一般的灑脫與樂觀,在他鐘愛的無人車上,印上了一個美好的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技術人攻略除了規則挖掘,人工智能遇到的難題還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bVc1yA); 文:Gracia,攝影:周振邦 (本文為原創內容,部分或全文轉載均需經作...

    siberiawolf 評論0 收藏0

發表評論

0條評論

最新活動
閱讀需要支付1元查看
<